首页| 资讯| 新书|书评|书摘|文苑|本土作品|排行榜| 龙门读书会|岳西论坛|
  您现在的位置: 365bet在线娱乐 >> 龙门读书 >> 评论 >> 正文
“后来啊,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,他在里头,我们在外头”
作者:大树李    资讯来源:龙门书城    更新时间:2017/12/21 点击数:
 


 
    三、他一生大多数时间是英语老师,写诗算业余爱好
    在上面的叙述中,笔者特意强调了他学者的身份,并放置在诗人之前。事实上也是如此,在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,他都是个英语教授,业余从事写诗、写散文、翻译等工作。诗人身份,对他来说不仅是业余身份,而且也只是业余身份的一部分。
    1947年,他在南京的金陵大学入学,就读于外语系。转到台湾后,继续在台大外文系就读。1961年赴美国进修,第二年获得了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。虽然拿了艺术硕士,但回台,他依然在师范大学当英语系的讲师。
    1971年,他写下《乡愁》这首诗。转年,他“升官”了,转到政治大学当上了西语系的主任。之后赴香港工作、生活了几年,1980年回到他的老东家,台湾师范大学,当的还是英语系系主任,兼英语研究所所长。
纵观他的生平,可见他大部分时间都从事的是英语教学和研究,“教英语”是他一辈子主要的谋生手段。
    不要小看他的英语背景,事实上,“业余诗人”的地位不仅无损他的诗歌创作,反而给他带来了新视野。像“乡愁”这样一个最初是西方病理学范畴的词,就被搞成了汉语中使用频次极高的词。而且,他还常常有所悟。
    记得以前看过余先生的一段采访,他赞叹中文的简洁和趣味。他说,中文的古文中没有介词、转折词,仅凭单摆浮搁的两个短语,就可以制造出丰富的语义。他举了苏轼《前赤壁赋》的例子:“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”。在看他来,这是两句彼此关联度极强的词,有清风,但又不至于兴起水波,如果是英文来写,恐怕会写成“清风徐来but without水波”这种句式,表意清晰,但情趣顿失。
 
    四、影响深远,争议不小,文坛“迷弟”、不屑者都不少
    “业余诗人”余光中对华语文坛的影响极大。具体到笔者本人,我第一次知道余光中这个名字,不是读他的诗文,而是看别人对他的膜拜。
当时我还在上高中,心目中,中国最好的作家是余秋雨(捂脸),每天抱着那本《文化苦旅》反复读。在其中《三峡》一篇中,小余先生就对老余先生有过这样的赞叹: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,不是帝王,不是贵妃,不是将军,而是这些诗人。余光中《寻李白》诗云:
    酒入豪肠,七分酿成了月光
   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
   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
    这几句,我一直看成是当代中国诗坛的罕见绝唱。”
    “当代中国诗坛的罕见绝唱”,这就是小余对老余的评价。当时余秋雨也不是无名之辈,顶着“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”、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名头,风评比现在好多了。而他谈起余光中,基本就是这样一副迷弟的样子。
    文人之间,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,都很正常。港台另一位大学者董桥,有一句夸余光中的话,但听着特别像骂他的。余光中曾给《中国现代文学大系》写过一篇总序,董桥看后说:“文字蛮顺的,说理叙事也清楚,一点没有他过去散文那种妞妮的“骚”味。这是余光中的进步。”
    妞妮的“骚”味,这是董桥对余光中文风的定位……
    而他英语的底子好,喜欢他的人就说他是“学贯中西”的大家,不喜欢的则说他受西方影响太大,甚至“羞辱祖国”。
   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陈鼓应批评他就很不客气,说他的作品“沉湎于资本主义病态生活的颓废意识和虚无情绪、买办意识和自我膨胀。他的作品里丝毫见不到他对别人的关心,也见不到他对社会人群有任何的关怀。……由于向美国的认同发生了阻碍,就越发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产生了羞辱感,因而有一连串羞辱祖国的文字出现。”
    有关他的争议很多,某种程度上,这也正是他在文坛地位的一种明证。
 
    五、高寿九十,《乡愁》里的离愁别绪已散,余先生应无憾
    余光中先生的一大幸运,在于他的高寿。当年他在《乡愁》中的那些离愁别绪,在晚年都得到了彻底的释放。
    “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,我在这头,大陆在那头。”这是诗歌《乡愁》的最后一句,把这首诗从个人的情绪提升到了民族大义的高度,也是让余光中有如今地位的最重要的一句诗。1992年,余光中在阔别43年后第一次回到大陆探亲,在中央电视台亲子朗诵了这首诗。从此,他就成为了那一代诗人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位。
    从此之后,回大陆对于他来讲,更像是一种出差。2010年,当时82岁,身体还很康健的余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曾说,回大陆探亲访友交流,“18年来少说也有五六十回了”,“这些年回大陆太频繁,乡愁诗写不出来了,回乡诗倒是作了不少”,“我希望《乡愁》是我和大家交情的开始,而不是结束。”
    我相信,他所说的都是心里话,再浓的乡愁,在几十次返乡之后也成了尴尬的谈资。只是,《乡愁》实在太有名,有名到他无论说多少次“乡愁诗写不出来了”,在他去世时,我们仍以“乡愁诗作者”的意义来怀念他。
    不过,把浓稠的乡愁化解成平淡如水的回乡,把对故土的眷恋演变成不胜其烦的采访,把怀着乡愁的酷酷的中年人,熬成了大陆媒体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和蔼老头儿,这种尴尬和错位,本身就是种幸福。
    乡愁已逝,余先生此生应无憾了。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



资讯录入:龙门文化 责任编辑:储海霞
  • 上一篇资讯:
  • 下一篇资讯: 没有了
  • 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    龙门读书会  
    排行榜  
    推荐图书  
    岳西县龙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协办 电话:0556-2187758,2175177 管理登录